谋士系统在三国 谋士系统在三国 第229章
作者:辣个糊涂
可若说是假的,陆离这个荆州牧手下兵权几分,比之当初刘表不如多矣。
这种事情要让陆离说的话,其实挺简单的,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这是司空爱我。
可惜这一把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陆离也不清楚自己成为了杨氏父子谈心局的一环,他正在专心致志忙碌着荆州的春耕事宜呢。
刘表之前的内部发展,固然注重民生,可真正惠及的民生仅仅只是眼前,更远处反而是世家豪强得利更多。
刘表未必不清楚这一点,但是他本人也是要依仗这些人的,所以大概就是一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
可现在换成是陆离那事情就不一样了,世家豪强从他出道开始就没有从他手里讨到过什么好处的。
哪怕为了局势,陆离不可能再复刻当年自己在乐安郡的作为,但是委婉的要求大家向着他这个新州牧“表现表现”还是可以的。
所有人都清楚,这不仅是在对着陆离表现,也是在对着曹操表现。
曹操跟刘表可不一样,人家有的是力气与手段不说,还有的是刀枪剑戟。
大家想着第一年吗,割一点利益展现一下诚心也没有什么,却忘了有些事情只有零次与无数次的区别。
当然了,无数次那是之后的事情,这第一次总是要定下一个合适的尺度的。
要的太多的话,不免让人心生他意,要的太少又实在起不了什么作用。
要选择一个有足够分量,又不至于将人逼得不行,后面还能有上升或者下降空间的数值,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好在陆离既有着足够的经验,也对他们有着足够的了解,两者相加,不需要他定下什么标准,只需要说句“看大家的意思”,然后核对大家的“意思”,揪出几个“不够意思”的当一下反面教材,剩下的自然就明白陆离想要的“意思”了。
事实也差不多就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陆离倒是也听闻了那所谓的“荆州流放论”。
这传言本身有多么离谱暂且不提,会相信这个传言的人简直更加离谱,陆离都忍不住觉得自己的“意思标准”定少了,毕竟他们一个个看起来好像都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难不成是跟着刘表过安定日子过久了,以至于一个个都将自己的脑子给过傻了,过退化了不成。
在外面勾心斗角了一番的陆离,不由对温室中的花朵们啧啧称奇。
但是在真乱世里面,又哪里有什么温室里花朵可言呢,没能等陆离占到更多的便宜,他们一个个就好像已经找回了自己丢失的脑子。
陆离:失望.jpg
陆离这边没有跟曹操断过联系,蔡瑁那边自诩跟陆离算是有一份共谋荆州的情谊,也没有跟他断过联系。
看似是跟自己在联系,但陆离看着信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努力与成绩,知道对方这是想要通过自己向着曹操表现呢。
第244章 在与不在
曹操看完陆离送来的写作书信,读作情感交流加工作汇报,顺便还兼带着八卦分析的长篇小报,反应直接就是一个忍俊不禁。
如果说有趣是一种天赋,那么陆离在面对上司的时候,这份天赋恐怕早就已经点满了。
同样都是一厚摞的书信,有的人写的让人看起来简直昏昏欲睡、痛苦万分,有的人却让人看完一页忍不住看下一页。
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公事写的条清晰又生动有趣,行文规范且字迹优美,曹操觉得自己都要忘记当初看过的那张惨不忍睹的草稿到底是什么模样了。
有些人自己在家里可能邋里邋遢,但是摆出来那真的是光鲜亮丽的紧。
谁能够不想要这样的陆伯安当门面呢,但凡不是戒过毒,都忍不住这份想要吧。
所谓的“荆州流放论”,曹操其实也听说了,他甚至比陆离听说的还要早一些。这种事情别人可能还要揣测一下,曹操作为被揣测的本人,他难道还能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跟陆离产生矛盾,将对方安置在荆州到底是不是一种流放吗。
这种无稽之谈都能喧嚣尘上,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陆离的小报(划掉)书信中就有提到相关内容,好似完全不经意的在进行笑话分享,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某种提醒。
这份针对陆离的恶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针对曹操的恶意。
事实上早在吕布之前,就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跟陆离试探过曹操的“上进”问题了。那个时候陆离还处于一个制定五年计划的焦急状态中呢,而且试探的人不是有心攀附,就是心怀恶意,反而不如吕布那种带着善意的提醒醒目。
而曹操这边听到有关上进的言论,比之陆离多不说,还要早上很多,最坚定的“劝进者”之一便是他的亲爹了。
陆离跟曹操都认为孙刘是接下来的大麻烦,可无奈很多人并不觉得两方加起来拥有的州郡还没有曹操三分之一的存在,会是什么了不得的障碍。
是的,曹操还没有骄傲呢,那些防备他向上的人反而对他信任的不得了,已经贷款帮他“骄傲”上了。
反正在他们看来,曹操解决孙刘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交州、凉州这种不毛之地,想要得到更是不费吹灰之力。
总之,现在他们的进度已经成功领先曹操一步,开始讨论起曹操合完大汉十三州之后的事情了。
在陆离写给他的信中,就带着几分调侃的提到了这一点,这种让人生气的事情被陆离这么一说,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曹操有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都什么时候了,伯安你还在这里玩幽默。
而且你要是真心的玩幽默还好说,可你明明心里没有什么喜悦,偏偏在这里跟我假笑,这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
要不是之前对方跟自己谈论相关话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毫无波动,曹操怕是都要以为对方真的看开了呢。
可惜很显然,这种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看得开的。
曹操放下被自己看完的信件,也收起了脸上不自觉流露出来的笑容,个人的状态从有被逗笑转为若有所思。
思考着陆离送来的信件,思考着这封信中透露出来的消息,也思考着如今的局势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他很想单纯按照交流感情、随意提起来解读陆离所写的一切内容,但或许是有些话听多了,便忍不住记在了心里。
陆伯安是如何想的呢,陆侍中又是如何想的呢?
这在他们之间,本是一个不需要再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答案的事情,可今时不同往日了。
曹操叹息道:“有道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此言非虚矣。”
这司空看着看着信突然没头没尾来上这么一句,绝大多数人怕都要懵上一下,一旁的郭嘉却秒懂。
同样懂得的还有杨修,对方虽然没有立刻说什么,却在有人不解其意时言语点拨一二。
杨修:“睹物思人,想来与荆州牧近日传言不无关系。”
他们谈论这个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走出司空府,所当然得这话便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
留下与曹操分析孙刘事宜的郭嘉,立刻感知到了曹操在听到这事之后对杨修产生的微妙不喜。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方式去做,同样也是如此。
郭嘉再次坚定了自己的某个想法,比如说很多人别管当官时间长短,这为官、为人之道,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明明有些人算得上是聪明,却又聪明的做着蠢事,都让人分不清到底算是聪明还是不聪明。
就比如说杨某,你自己知道就知道吧,你非要显摆什么,还是在司空府显摆,这跟贴脸开大有什么区别。
你不会觉得这般做能够让明公认为你懂他吧,不会吧?
有些了解与认知,是需要情谊与需求来做基础的,不然你随便表现这种了解与认知,还宣扬它,只会让人警惕与生厌。
郭嘉没有心情管别人是蠢还是聪明,但他还是比较在意曹操心情的,他向着曹操笑道:“嘉贺明公再得贤才。”
曹操想到陆离给自己的那个还处于尘封状态的盒子,不由叹道:“惜天下贤才不能尽来之。”
郭嘉没有主动去解读曹操有关“三人成虎”的那句话,曹操却主动与他说起,并且默认他是解自己这句话的。
曹操:“依奉孝看,此言语源于何处?”
源于何处啊,郭嘉:“源于人心尔。”
见得不他人好的心,想要从中挑拨的心,妄图从中得利的心……
这甚至未必是一场有预谋的舆论攻击,而是纯纯粹粹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人心,曹操思索着这个答案,良久之后,看向知己之人:“奉孝以为,人心到底是向我,还是向汉呢?”
郭嘉忍不住一愣,他没有想到曹操会跟他说这个,而他应该是曹操第一个与之这般谈论这种话题的人了吧。
面对这般近乎明了的询问,郭嘉一边思考这个棘手的问题,一边也忍不住心头滚烫,君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如此而已。
郭嘉:“明公,人心如何,非由天定,反而事在人为。”
曹操:“奉孝细言之。”
郭嘉:“自董公以来,天人感应,君权乃天授之以牧民,以王莽之事为例,天子若不得天眷,何可称之为天子,若不能使世平,又何以称陛下。”
“所谓人心在汉与否,明公若得天下一统,人心在也不在,若不得,不在也在。”
这番话颇有几分唯结果论,明公你最后赢了,自然是天命加身,合该这天下易主,民心便是原本向汉,如今也该不向了。可若是事有不成,这人心向谁的事情就难说了。
这不是一个反对的说法,却也算不上是无条件支持的答案,却说的非常现实。
郭嘉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问曹操:“却不知明公如今,心向何处?”
这个问题似乎很无意义,毕竟曹操难道会心中不向着自己吗。
可曹操没有立刻给出答案。
他不是那种一出生便身处乱世的人,他见证了大汉最后的辉煌,从一年之内平定黄巾之乱,到如今天子失权,地方肆乱。
他是真真切切做过汉臣的,固然为官过程中也不乏颠沛,先帝待他虽不似对待陆离那般,却也不曾亏待,西园八校尉,那可是只属于陛下管的军事力量。
最为喜爱的臣子,也能够放心的交托给自己去护送……
可若说他真的愿意做这个汉臣做到底,那至高无上的天子之位明明已经距离自己那般近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谁不想要威加海内,天下拜服。
曹操问自己想不想,这个答案是很明确的。
他不是那种看不清自己心意的人,短暂的沉默过后便给出了郭嘉答案。
陆离直白着跟他说,向他问,曹操却不曾直白回答,他们不仅是如今的关系,也是旧日的同僚,那份坦白是难以轻言出口的。
但郭嘉不一样,从前是隐居不曾出仕,后来是自己的谋士,自己的军师祭酒。
虽然原定历史中在后世有“好人妻”的标签,但这不代表曹操不喜欢从一开始就跟着自己从一而终的。
而郭嘉则从曹操的态度中看出了更多东西,他看起来不希望陆离纠结那些过去相关,可下意识也不希望对方不纠结,因为他自己都会纠结,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共犯不能轻易放下。
有关陆离到底有没有放下这种事情,别人或许不清楚,郭嘉却是明白的,所有人看得都是拿起来之后的放下,郭嘉却知道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称不上真的拿起来,放下又怎会如他人想像的那般艰难呢。
曹操赞同了郭嘉的说法,并停下了这番交谈,不过两人在这件事情上,此刻倒是进入了一个领先不少人的心领神会阶段。
不说这种事情,曹操一边提笔给陆离回信,一边忍不住与郭嘉说起陆离跟春耕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当年地方为官之时,他们两个可是实打实的邻居,对于陆离的情况曹操吃的都是最近的一手瓜。
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见证了陆离出仕之初的稚嫩阶段的。
现在想想,莫名带着点养成的特殊感觉。
上一篇:仓鼠一千四百斤
下一篇:谁告诉你我是NP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