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媳妇拿了反派剧本 我媳妇拿了反派剧本 第39章
作者:白衣若雪
季然从水缸里用瓢舀水洗了脸,刷了牙。
外面的张组长已经探头看了,季然终于走到了外面。
外面直接是泥地的院子,没有比屋里好多少,就是一个栅栏围墙。木头缝隙间能钻进人来。不过栅栏边上一丛丛的草,不知名的爬叶植物比栅栏还要茂盛。
季然深吸了口气,空气很好,早上的天还不是很热,且他们还在山下,于是季然就多站了一会儿,四处看,满眼的绿色,远处还能望见高耸的山峦,山峦间还有淡蓝色的雾气,那是因为跟天隔的太紧的缘故,远远望去像是仙境一样。
张建辉又看了一次手表,他是他们这些知青的组长,有职责照顾看管他们,季然比较特殊,他们刚来一个月,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季然是最不适应的一个。比女同志请假都多,张建辉本着大哥哥的身份还不好过多的苛责他。
季然也看出他着急了,跟他说:“走吧。”
张建辉看着他两条白胳膊及空着的手说:“你不带工具?穿上褂子吧,割麦子容易起疙瘩。”
上一周季然就因为浑身起疙瘩而躺了好几天呢。张组长一笔笔的账给他记着呢。
原来是要去收割麦子。
季然回里屋把墙上挂着的蓝布褂子拿下来,褂子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衣领处有一层黑的发亮的泥,可也没有别的了。春夏的衣服就这么一件蓝布褂子,白色背心有几件。
季然想着他的胳膊起疙瘩还是穿上去了。
到外屋拿着墙上的草帽及仅剩下的镰刀出来了。
张建辉给他一个蓝布兜:“水壶带上!给你留了四个窝头,也带着,中午咱们就不回来了,来回折腾也热,就在地头休息会儿。”
他想的非常周全,季然看了他一眼,不确定他是不是主角。
张建辉没顾上他的眼神,只大步的往外走。
这个地方田地是一层层的梯田,不是平原地区,而像是南方山区这块儿,但田地非常多,放眼望去一片金黄、一片翠绿,金黄的是稻田,翠绿的不知道是什么农作物,只是很大的叶子。交错间颜色绚丽,像是油画。
张建辉长腿大步,脚步快,跟季然解释:“这山区雨说下就下,咱们要赶紧把麦子收了,要不今年冬天都没有饭吃了。”
季然点头:“好。”
张建辉又跟他说:“农活就是这么累,他们村民天不亮就来了,说趁着凉快好收割。要不中午的时候会晒脱皮。”
季然都一一点头。他们住的地方离田地不远,仿佛就是为了干活而临时搭建的窝棚。
村民已经在地里干活了,每家按照人数分地,计算工分,所有的都是大队的,大队根据工分分下粮食去。
下乡知青也跟这些个村民一样,等到年底的时候分红。
他们插队的知青要在这个地方待三到五年,为了生活下去只得干这些农活。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很富裕的,这个年代县城里的人过的也苦,哪怕寄来粮票补贴也只能凑个数。
“前面就是咱们知青点儿分的地了。这一片都是。”
季然顺着张建辉的手指看了一下他划片的地方,是半山破上,一大片都是。
一溜溜的梯田,不好丈量,季然预估了下,平方换算成土地后目测在30亩左右。
不知道他们要割多久。
季然正想着的时候,张建辉就指着前面的一块地跟他说:“咱们知青有10人,每人每天一块儿,这块儿是你的。你先收割着,”
张建辉翻开他腰上用草绳拴着的本子记录下来。
张建辉也有一块儿地的,所以他嘱咐完季然就大步的去上面的那块地了。
季然看了下周边人收割的样子,在地头上蹲下来,开始割麦子。
镰刀看着很简单的工具,但不熟悉的时候用起来也费劲,季然还怕镰刀伤到他的腿,所以割的有些慢。
233系统这时跟他打招呼了:【少爷,我来了,哇我闻到麦草香了。环境很漂亮啊。】
季然也跟它嗯了声,在心里问:“我的任务是什么?”
233看他拿镰刀的姿势跟他说:【少爷,你先停一下,我给你放任务面板。】
季然拿着镰刀蹲在地头上,接受了任务。
他在这个世界的任务是:阻止主角返回城市,让他无法去他母亲给他安排好的文工团的铁饭碗工作,等他去当兵、负伤、退伍然后下海经商,终于功成名就。
可以说季然这个反派非常可恶,他让主角吃尽了苦头。
主角原本是司令员的亲生儿子,却因为他的阻碍,没有过上他应有的高干子弟的生活,而是阴差阳错的吃尽了苦头,生命在一次次的磋磨中坚韧起来,开出了阅历丰富的人生之花。
如果没有反派,主角也许在他的舒适的工作环境里安稳一辈子,也许能在父母膝下承欢,另一种平淡幸福的人生。
季然在这里开了一会儿小叉,才继续去看他的结局。
反派知青季然跟主角不一样,他的家庭成分不好,爷爷是地主,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大学教授。
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季然知道自己回城无望,就千方百计抢了主角回部队的机会,进了文工团后,他的家庭成分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他在团里并没有突出表现的机会,哪怕他的小提琴拉的非常好。
季然见到了功成名就的主角,他心中有愧,又有说不清什么的滋味,几年后,抑郁而终。
季然看完了面板任务,有一会儿没有说话,233系统问他:【少爷,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季然摇了下头:“没有。”
他想问主角是谁,但知道233的原则,所以除了这个就没有了。
233正想再跟他聊会儿的,就有人喊季然了。
“快点儿吧,季少爷,这里是农村,咱们是来下乡的,不是来享福的好吗?”
陈学在他右边的那块儿梯田上,他就割了一垄麦子就来催促季然了。
季然看着他割的跟狗啃似的麦田没有可学习的,就没有再看他,拿起镰刀收割他自己的麦田。
梯田在山脚下时看的好看,一小绺,以为好收割,但实际上站到地头的时候才发现很大的一块。
天气越来越热了,季然汗从额头上往下滴,跟雨点儿一样,他喝进去的水都化成汗珠滴下来了。
季然刚开始还擦,后来不擦了,手背上也都是汗,擦到眼睛里还痒。
汗水沿着草帽滴进他眼睛里时,他就闭着眼睛,抓着麦子休息一会儿。
割麦子太累了,蹲着累,半弯着腰不多时腰跟要断了一样。
季然问系统:“我割了多长时间了?”他不想抬头看太阳了,他都快睁不开眼了。
233跟他说:【少爷你割了一个小时了。】
季然啊了声:“才一个小时吗?”
他以为要到中午了呢?
233也知道他辛苦,这个年代的知青很辛苦。
他们甚至还不如这里的村民。
因为村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工作,已经适应了这种劳动强度,可他们从城里来的这些知青大多都是从学校来这里的,放下书本,拿起锄头,重量都不一样了。
季然看了下他的手,握镰刀的地方都已经红了,他现在是18岁,他这双手真的没有干过这种粗活。
季然看着他才割的一垄麦子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割完呢。
他下面的女知青比他多割一垄了。看季然站着,女知青擦了下脸上的汗跟他说:“季然你下次早点儿来,这样就能趁早割一会儿,热的时候早去休息。”
季然跟她点头:“好。”
她脸上也有层层的汗,已经晒红了。那个女知青看上去话很多,继续跟他说:“我刚来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地方漂亮,一层层的跟油画似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知道有多难。要是咱们这里能开进拖拉机就好了,我同学在黑土地那边,写信说,耕地、割麦都可以用上拖拉机了,可这个地方拖拉机都不愿意开进来。”
季然在心里问系统:“系统,我能要个联合收割机吗?”
233咳了声:【少爷,恐怕不行。你只能用镰刀。联合收割机要再过9年。】
季然哦了声:“也就是说,不可以出现超越年代的真实东西是吗?”
演讲稿、想象力可以,但真实的不行。
果然233嗯了声:“是的。”
季然明白了,跟女知青道:“我们这里地势不合适。”
女知青叹了口气道:“那你快点儿割吧,现在日头还不算晒。一会儿会更晒。”
季然知道她说的对,现在才过一个小时,也就是顶多9点,9点就这么晒,那中午不敢想象。
季然重新蹲下来,他后面戴眼镜的人还站着捶他的腰,他并没有比季然好多少。
还说季然: “他就是个少爷,起的再早有什么用,看他那个拿镰刀的姿势就知道不是干活的料。”
上面梯田里的张建辉呵斥他:“陈学,你别说了,快割吧。”
陈学嘟囔了句:“我又没说错,他本来就是地主家的少爷,”
这次张建军声音更冷了:“来到这里咱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不要拿别人的家庭非议。”
陈学被他说的切了声:“组长思想觉悟真好,一视同仁,那他割不完的可别找别人帮忙啊!”
张建辉气道:“别人帮他干的工分也给别人了。”
陈学切了声:“累死累活的,谁想要工分啊。”
张建辉被怼的说不出话来,季然的爷爷以前确实是地主,他爸是教授,在这个时代正好都是成分不好的,季然来这里更类似于改造。
但他来到这里后,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潮热不说,农活又累,他三天两头的生病,前几次他的队友还愿意可怜他,但后面没有人愿意了,因为每个人都很累。
干一分活拿一公分,然后再拿着公分来吃饭。每一粒饭都来之不易。
就算有张建辉给说着、帮着弄,久而久之他们也是有怨言的。
本来张建辉想着把他们知青点儿建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地方,可才来一个月各种问题都出来了。
季然的问题尤其严重,他不合群,还什么活都不会干,这些原本也能改造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干,也就是现在说的偷奸耍滑,张建辉也没有办法。
季然竖着耳朵听完了他们的话,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挺艰难的。他对割麦子上愁,要是手不会疼就好了。
季然垂着头一把把的割着,握镰刀的手从右手换到左手,反正左右对他这个不熟悉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他又挥着汗割了一上午,只割了三垄。还剩7垄,每人一天要一亩左右的地,季然这个还算是少的了,跟女知青的差不多面积,但他还是拉下了很多。
太阳烤的人受不了,知青们蹲在地头上开始吃饭。振兴大队的其他村民也都在自己地头上吃饭。
张建辉指挥着他们学那些村民,把收割好的麦子剁起来,能有一点儿荫凉。
他们来这里一个月,收割麦子是从三天前开始的,小麦成熟后抢收的时间就是一周内。
季然把最后一捆麦子放在上面后,便坐在了张建辉旁边,其他的知青也都过来了,他们这一批来的知青有10个人。女知青5人,男知青5人,都住在上饶村的边上临时搭建的院子里。
233系统帮季然确定了每一个人的名字,张建辉季然已经认识了,是他们知青点儿的组长,负责记录他们的工分。
上午跟季然搭话的女知青叫张海鸥,另外的四个女知青,扎双尾的叫吕荷,麻花辫的叫赵月,齐耳头发的叫秦燕,头上别着一个发卡的叫赵欣。
她们四个人小声的讨论着滚热的天,看上去蔫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