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娇夫的首辅大人 小娇夫的首辅大人 第153章
作者:阿杜行
他面上作奇怪状:“夫郎不是说,能传宗接代,可是你连你爷爷的爷爷名字都不知晓,这传的什么宗。”
陶青被叶胥说的哑口无言,自此,只字不提要男孩的事情。
在叶胥的影响下,陶青似乎也觉得传宗接代这件事有些扯,因此也不是很在意孩子随谁的姓。
邓嘉佑表示明白,但他还是表明立场道:“既然我已入赘,那孩子就随锦儿的姓,姓叶。”
叶胥见这家伙这般上道,有些意外,他也不好一直冷着脸。
既然事情已经商量完毕,至于婚期,等邓家长辈来了再一同商讨也不迟。
总归这桩婚事算是定下来了。
眼看着时间快中午了,陶青想留邓嘉佑在家中用饭,毕竟这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在京城,回去后,也是冷锅冷灶的。
邓嘉佑婉拒陶青的好意,他到现在也不敢看陶廷的眼神,若是真的在这里用饭,他怕陶廷能吃了自己,主要还是他做的不地道,心虚。
陶青想到的,叶胥显然也想到了,他主动开口道:“留下来吧,以后都是一家人了,就当提前留下来适应适应。”
邓嘉佑着实没有想到叶胥竟然能开口让自己留下,想起不久前叶胥还一直用冰冷的眼神盯着自己,就有些受宠若惊。
见此,叶岁锦也开口道:“若不然你就留下吃顿饭吧。”
对上叶岁锦软乎乎的眼神,邓嘉佑拒绝的话到了嘴边,瞬间改了话术道:“好。”
见邓嘉佑答应后,叶岁锦顿时对他露出一个笑,把邓嘉佑迷的晕乎乎的,有些不知天地为何物的漂浮。同手同脚的跟在叶岁锦身后。
陶青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撞了叶胥一下,示意他看向新出炉的未婚夫夫,叶胥顺着陶青的目光看去,就见二人之间的氛围很是粘腻,叶胥看的牙根发酸,心想:他最是看不得这些了。
叶胥有些不确定的想:怎么锦儿一个笑,就把这小子迷成这般模样,看那不值钱的笑。
眼看着家里年纪最小的锦儿都有了夫婿。
陶姆和陶父又开始发愁了,眼看着外甥都定亲了,可是他儿子都一把年纪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陶姆和陶父不约而同的看了绷着脸不说话的儿子一眼,心中更愁了。
一大家子并不知晓陶父和陶姆心中的忧虑,沉浸在成了一桩婚事的喜悦中,一群人欢欢喜喜的去用饭。
这也不怪陶廷已经及冠,身边还没有个贴心人,主要原因还是陶廷在他中举后,被人暗算,自此后便对女子有了阴影。
这只是其一,最主要的还是他没有看对眼的人。
觉得自己遇到那么多的人都无趣,这才一直是独身一人。
饭毕,邓嘉佑见事情定了下来,觉得自己待在这里也碍陶廷的眼,提出告辞,陶青在一旁,对着坐的稳稳当当的叶岁锦道:“锦儿,你去送送嘉佑。”
这孩子怎么没有眼力见,这未婚夫君都要走了,他怎么不动如山,最起码站起来送送他,旁人也挑不出错来。
陶青件孩子不给力,于是便给他们二人创造机会,留给二人独处的空间。
原本吃的饱饱的,正昏昏欲睡的叶岁锦听到这话,乖乖的应声。
叶胥和陶青见二人起身,都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二人慢慢走远,直到背影在拐角处消失不见。
陶青见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后,叹了口气,随后道:“看来锦儿是真的相中了这孩子。”
叶胥听陶青这样说,心中好奇,他怎么就没看出来锦儿看上那小子了,见叶胥皱着眉头看他,陶青解释道:“还不明显吗,锦儿何时这般乖过,还一直红着脸不说话。”
叶胥想起叶岁锦平时风风火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觉得陶青说的确实有些道理。
虽然老父亲的滤镜很厚,觉得锦儿是个乖巧听话的小哥儿,可是想起锦儿能将一百斤的大刀耍的威风凛凛,以及邹星渊每次看到锦儿时,那欣赏的眼神,叶胥既是再厚的滤镜,也该有裂痕了。
*
叶岁锦带着邓嘉佑走远,心上人就在身边,邓嘉佑紧张的手心都出汗了,他绞尽脑汁,想着这些天自己看的小哥儿喜欢的东西,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个话题来。
邓嘉佑想的认真,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脚程快,短短一盏茶的时间,他们已经到叶府的门口了。
叶岁锦见邓嘉佑一路上都安安静静的不说话,还以为他是对舅舅的话心怀芥蒂。
毕竟在叶岁锦心中,邓嘉佑重要,舅舅也同样重要,为了不让他们二人心中有隔阂,叶岁锦斟酌的开口道:“舅舅说的话,你不要往心里去。”
邓嘉佑听叶岁锦突然开口,道:“这事不怪他,只是我之前从未告知于他,他心中责怪也是正常。”
邓嘉佑苦笑,道:“若是我同僚,突然间不吭不响的说要与我的侄子成亲,我定然也会如同他这般。”
邓嘉佑理解陶廷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若他是陶廷的话,可能会做得更过分,直接把自己赶出去都是有可能的。
叶岁锦见邓嘉佑不计较舅舅说的话,心中松了口气,还是替陶廷解释道:“你要与我成亲这件事,全家人都知晓,除了舅舅,当时我们一家人说事时,舅舅去上值了。”
说着,叶岁锦脸上懊悔的表情很是明显,他道:“后来,事情多了,堆积在一起,大家都忘记与舅舅说这件事。”
“他不知晓我们的事情,突然间告诉他,他可能有些接受不了,所以反应才这般大。”
邓嘉佑点点头,表示理解。
叶岁锦见邓嘉佑的反应,觉得他并不是介意陶廷的话,也不知邓嘉佑一路上不说话在想什么。
叶岁锦并未深究,许是他在想别的事情,于是停下脚步道:“都到这里了,那我便不多送。”
邓嘉佑这才反应过来,他抬头看,悲催的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叶府门口,邓嘉佑很是不甘,他都没与心上人多说几句话呢,怎么就都门口了。
他又不舍,这刚与锦儿独处没有多长时间,怎的就要分离了,时间怎的过得这么快。
邓嘉佑一会儿怪自己迈的步子太大,一会儿又觉得叶府太小,总归是一阵懊恼。
叶岁锦话中的意思很是明显,可邓嘉佑扭扭捏捏的就是不动,不说告辞,也不说留下,脸色憋得通红。
叶岁锦见邓嘉佑没有反应,抬头看他,却见他脸色通红,叶岁锦不解,怎的脸这般红,难不成是被舅舅说的气病了?
他关切道:“你是身体不舒服吗?怎的脸这么红。”
被叶岁锦这么一说,邓嘉佑的脸色更红了,他道:“没...没事。”
说完,想起自己的意图,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叶岁锦一眼,见叶岁锦没有多想,他犹豫了片刻后开口道:“你明日...明日有时间吗?”
他连说两次话都有些磕磕碰碰的,叶岁锦以为多年不见他开始结巴了呢,有些心疼的看着他。
第202章 不知叶岁锦脑补了什么……
不知叶岁锦脑补了什么, 一脸怜悯的看着邓嘉佑道:“有时间,是要一起出去游玩吗?”
邓嘉佑见叶岁锦这般直白的说了出来,不仅脸颊爆红, 也不敢直视叶岁锦,说话更加不利索,结结巴巴的回道:“是...是的,那我...我明日...明日辰时来接你。”
说完, 也不等叶岁锦点头同意, 邓嘉佑大步迈出了府门。
叶岁锦看着邓嘉佑匆忙逃离的背影, 轻叹了口气,心想:这人现在怎么变了个样。
小时候不是还死皮赖脸的非要跟在自己屁股后面,怎么现在说句话都脸红的不行。
虽然这样想,不知是不是调戏了邓嘉佑一番,还是久违的看到男子脸红的好奇,叶岁锦心情很好, 哼着小调往院里走去。
在路上碰到专门等他的陶青, 看着阿姆,叶岁锦面上的奇怪很是明显,道:“阿姆, 你怎的在这里。”
往常父亲在家时, 总会缠着阿姆, 阿姆哪里有时间见他们两个。
想到这里, 叶岁锦心中对叶胥的那点不满又浮现出来了。
阿父哪里都好, 做父亲做的也很是称职,就是老是喜欢同他们抢阿姆,叶岁锦觉得阿父这么大一个人了,还跟他们抢阿姆, 很是不符合他的身份。
最令叶岁锦气恼的是:他和哥哥还每次都抢不过阿父。
小时候抢不过阿父,时间久了,也习惯了,所以猛地一见到陶青,叶岁锦才觉得有些反常。
陶青并未回答叶岁锦的疑惑,只是开口问道:“送回去了?”
知晓阿姆说的是邓嘉佑,叶岁锦脸不红心不跳,丝毫看不出是个已经定了亲的人,回陶青的话道:“送回去了。”
陶青观察叶岁锦脸上的表情,见他脸上没有丝毫异常,心中嘀咕:锦儿脸上怎么没有儿郎家该有的羞涩。
陶青有些不确定的开口问道:“他就没说点别的?”
叶岁锦说的大义凛然:“他说明日邀我出去。”
叶岁锦口中的出去,好似不是与情郎独处,好像是与兄弟一般出去替天行道。
陶青忽略叶岁锦脸上哥俩好的表情,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这样才符合常理。
只不过陶青心中疑惑,怎的之前提到邓嘉佑还一脸羞涩的小家伙,今日怎么变了个人。
陶青不知,倒不是叶岁锦心大,只是见到邓嘉佑一脸待嫁儿郎的模样,叶岁锦原本的羞涩不知怎的就消失不见了。
反倒是他见邓嘉佑脸红的模样就一阵心痒痒。
*
自古小道消息都是流通最快的,百姓们平日里无事可做,对官员家中的八卦自然也很是感兴趣。
于是,首辅大人家的小哥儿招婿的消息,不过一天的功夫,整个京城的百姓都知晓了。
而这上门女婿也不是别人,正是今年新出炉的探花。
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叶家招婿,而是探花入赘叶家,知晓这个消息的百姓们都炸了锅了。
某一面馆内,一大娘奇怪道:“这探花前途大好,怎的会愿意做上门女婿?”
天子脚下,一个砖头砸下去都能砸到五品官,因此,百姓们虽然对这官职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他们也知晓这考中探花,前途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实在想不通,为何前途光明的探花愿意顶着流言蜚语入赘。
另一大娘见他这么说,顿时不同意了,她不允许有人对她的消息有半分质疑道:“我大姨家的侄子家的二大娘的儿子给叶府送柴,他是听叶府上的下人说的,叶府的下人亲口说的,这还能有假?”
那大娘听到这,心中对这个消息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有些不屑道:“叶府上的下人?怎么可能给送柴的说这些。”
那大娘神神秘秘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我那大姨家的侄子家的二大娘的儿子给叶府送柴时,府上的管事多给了些钱。”
“我那大姨家的侄子家的二大娘的儿子是个好打听的人,他见状好奇,多问了一嘴,那管事才解释的。”
“原来是这样。”那大娘接了一嘴,也不知道信了还是没信。
*
现在京中的百姓对首辅大人的印象很好,觉得他是个好官,暂且不说他开通海上贸易这件事,毕竟这种事与他们百姓没有多大的关系,就单单叶大人说取消人头税这一条,就够百姓们觉得他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了。
现在的人都讲究多子多福,自然愿意多生孩子,可多生孩子要缴纳的税,对于富商或者那些官员来说,他们也不少那点的钱,但这些钱对百姓来说,可不是一笔小钱,每年都要交的税,也够他们一家人吃上一阵子的了。
因此,知晓叶家不久后要办喜事,百姓们都替首辅高兴。
毕竟从新政推行成功后,百姓们都是受利方,自然欢喜,至于对富商们多收的税,与他们无关。
因此,百姓对叶胥膝下只有两个哥儿的事情,很是发愁。
更有极端者,甚至整天愁的吃不下饭。
上一篇:死鬼老公,爆点金币?
下一篇:在夫郎文学里疯狂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