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 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 第167章
作者:铁马倦倦
一切准备就绪,乔翼桥他们就系好了安全带,准备上天。
飞机正常地起飞着,经过大概十几分钟的飞行,飞行员回头对他们说:“好了。待会我们会关闭引擎开始自由落体,我先给你们演示一次失重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请注意安全。”
接着,飞行员走到了绿幕前。
引擎关闭,整个飞机瞬间向下坠去,只见那位飞行员就飘在了空中,大概五秒钟之后,引擎重新启动,飞行员稳稳站住了。
他看向李巍:“不要紧张就好,可以吗?”
李巍点点头:“我可以的。”
接着,就是第一次实拍。
飞行员在前面喊:“准备。”
李巍站定。
“好了。”
飞机瞬间向下坠去,李巍就这样“飘
”了起来,他匆匆保持平衡,完成表演。
乔翼桥看着监视器,只说,“再来一条。”
第一次这样拍摄,李巍还有些紧张。
不过第二次、第二次,一次比一次好。
乔翼桥只顾认真盯着监视器,没空管其他的,只一条一条让李巍实验。
然后,在第八条的时候,他忽然听到一声“呕”。
回头一看,只见是夏龙龙吐了。
吐得十分惨烈。
幸亏他有随身带湿巾的习惯,早上也没吃什么东西。
他一边连声道“对不起”一边擦着地面。
乔翼桥刚想安慰他,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转移了注意力,只觉得胃里也是一阵翻腾。
李巍扭过头,不敢看他们。
“没事,多吐吐就好了。”飞行员在前面安慰他们。
可正在难受的二人分明见到飞行员露出了好灿烂的一张笑脸。
时间就是金钱,乔翼桥也不管还想不想吐了,对着李巍“再来一次”。
然后飞行员就又做了一次。
之后又来了几条。
到最后,李巍也吐了,摄像师也吐了。
这个组全员脸都绿了。
但李巍还是拍出了一条绝美镜头,眼神将不舍、震撼、遗憾、惋惜、恍然大悟等等情绪融合在了一起。他眼型本身就好看,再加上呕吐过后眼尾通红,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落了地。
洪霞在地面上等着他们,可她也没想到这几个人一出来,就都趴在地上了。
洪霞面露担忧:“你们没事吧?”
“没事……”乔翼桥气若游丝,“非常……感谢……呕……感谢您给我们这次机会……呕……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份经历……呕……”
……
乔翼桥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就带着李巍他们回到了亦正校园。
至此,短片《傩》全部镜头及场景全面杀青。
这次拍摄结束后,没有杀青宴,也没有杀青仪式。
所有人杀青之后的奖励就是在宿舍里昏睡一天。
连乔翼桥也不例外。
虽然电影工业化的最初衷其实是让每个人都不那么累,少考虑一些东西。
但毕竟作为第一次摸索,乔翼桥他们所有人还是累到不行。
不过,这份疲惫是很有成效的。
乔翼桥不用在全部杀青之后再整理素材了。
整个拍摄流程中,工业化成果最显著的就是摄像部门。
在拍摄时,每个镜头完成之后,镜头就已经通过SDI数据线接入了现场调色的部门,之后输出调整过的视频信号给到了视频管理部门。
视频管理部门在对视频素材进行编号存储之后,再通过SDI和WI-FI的方式传回现场,让乔翼桥和摄像师重新检查、观看。
在导演和摄像师确认好素材之后,所有的相关数据都进入了DMT(数据管理部门),随同现场的调色和粗剪辑信息一并汇聚成文件,再经过编码、储存、转码,直接分发给了之后的剪辑、视效、DI调色(DigitalIntrmediate数字中间片)、声音部门传递。
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因此哪怕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丢失数据,都可以通过其他环节的数据进行复原。
而这套流程在每一个镜头拍摄之后都会走一遍,因此乔翼桥就不再需要等所有镜头都拍好之后,再一一确认镜头。
对于导演来说,这省了不少事,也让导演的工作更加具体并具有时效性,不需要后置。
而现场剪辑的存在也能让导演及时看到影片拍摄之后的效果,将补拍和重拍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因此,现在整个片子的数据都已经到了钱悠和辛楠手里。
乔翼桥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睡觉了。
连续一个多月的连轴转,再加上最后飞机中拍摄的戏份,几乎榨干了乔翼桥的全部精力。
但放眼全球,哪怕是在电影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好莱坞,导演也都是这么疲惫的。
乔翼桥不仅自己十分疲惫,其实整个导演组都是整个片场最为疲惫的存在。
整个导演组有近十个人,除了导演本人和一位副导演之外,每一个部门还有自己的副导演——比如负责造型的副导演、负责道具的副导演、负责对接现场剪辑和调色的副导
演、负责群众演员的副导演,等等……
拍摄的很多时候,乔翼桥都只是在负责画面,而沟通各个组别,传递消息,甚至有时候指导演员表演的活儿都是由这些副导演负责的。
比如之前出现的道具出现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乔翼桥去主要推进的,而是道具副导演一早进行了多个预案的设计,这样才形成了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有解决方案的流程。
乔翼桥经常觉得,自己手下的副导演比自己还累。
他们不光要想到很多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没有具体任务的时候,也有很多位副导演也会坐在乔翼桥身后,跟他一起盯着现场情况。
拍摄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几班倒”的情况,比如群演量很大的那几场戏,有的时候为了抢进度,N个机位同时拍摄。
乔翼桥只要在监视器后面就可以了,是这些副导演冲在第一线,满场跑动,才保证了效率。
而当前期拍摄已经在细节的追求中做到了精益求精,后期部门的工作难度其实也在同步增加。
有了之前《高墙倒塌时》的经历,这次乔翼桥确信了,自己不能再盯着剪辑了。
更何况,在有预拍摄的成型视频之后,钱悠已经充分了解了导演的意图。
但现实情况并没有轻松很多。
因为《傩》这部短片讲究的就是信息量轰炸,所以每一场次的镜头数量都非常多,经常需要用到快速剪辑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传递信息。
更何况,《傩》作为一部恐怖片,剪辑急需调动观众的情绪,虽然钱悠已经算是经验丰富的剪辑师了,但面对这部短片,还是感觉挑战重重。
剪辑团队可能是整个剧组最小的一个团队。
只有钱悠一名主剪辑,和两位助手。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海量的素材,这个20分钟的短片的素材量几乎等同于半部电影的体量。
但留给剪辑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比通常电影的工期要短了不少。
多亏有预拍摄视频,才让钱悠有了个抓手。
预拍摄阶段和正式拍摄阶段,他几乎全程在场,很清楚导演需要的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他也保留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以及市场化的
考量。
而这样剪辑完的成片竟然达到了40分钟。
他知道这样的长度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他都没有把这一版交给乔翼桥,而是自己苦剪,狠狠地剪。
有的时候,他一边剪辑一边流泪。
因为他觉得拍摄的那些镜头都太美了,不想割舍。
为此,他不得不删去大量群演的表演戏份,只保留最精华、最诡异也是最美的群傩舞镜头。
很多时候,他在剪辑台前一坐就是一天,也不是在偷懒,就是反反复复在权衡每一个镜头。
总之,就在这样的折磨之下,他完成了成片。
最终时长23分钟32秒。
圆满达标。
在剪辑推进的同时,视效工作也在进行。
虽然乔翼桥进行了大量的实拍,但无论是烟雾效果、诡异的氛围都需要强有效的视效支撑。
而乔翼桥给出的要求很简单——要尽可能的真实。
如果恐怖片看上去满眼都是假假的特效,那就不恐怖了。
但是在这样极度风格化的片子中想要真实是很不容易的。
幸好,虽然特效难度极大,但总体的风格是相对统一的,最难的就是如同商店、街道等等大场面的制作。
这些场面之中不仅仅天气和光线需要考虑,更多的是氛围感的东西。
地面应该是什么质感?演员口中的哈气要不要擦除?是不是把他们反射在玻璃上的倒影擦除以做出恐怖效果?……
这些都是辛楠要考虑的事情。
视效不仅仅是在加工,同时也是在创作,这已经成了电影制作流程之中越来越显著的观点。
上一篇:病美人在修罗场不干了
下一篇:反派绑定拯救反派系统后